2025年9月11日,被誉为“中华镜面光雕画之父”拥有中共中央党校人力管理学博士、美国马里兰国立大学美术学博士,双博士学术背景盛焰教授——为南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,数百名大三艺术专业学生及跨学科旁听者带来专题讲座。
以镜画艺术为纽带,串联数千年文化脉络与现代科技前沿,为青年学子打开传统与创新交融的全新视野。
溯源:从青铜镜到玻璃画,镜艺的千年演进
讲座开篇,盛焰教授说:“将镜画艺术纳入课程体系是现代艺术中的首创,教育需链接界限,培养跨学科思维,以镜画为突破口,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艺术人才。”
展开剩余83%盛焰教授以“反射中的文明密码”为引,带领学生回溯镜面艺术的起源。
“中国商周时期的铜镜是镜面艺术的雏形,一面照影、一面铸纹,早已将实用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。”他指着投影中纹饰精美的古代铜镜解释,而镜画艺术的成熟则始于清代——康熙年间欧洲玻璃画技艺传入中国,经广州十三行工匠改良,融入水墨、工笔等中国传统绘画元素,乾隆时期的《仕女游园图》镜画(银箔为底、矿物颜料敷色)更以玻璃折射的独特光影,成为当时技艺巅峰的见证。
“我的创新并非凭空创造,而是对传统的‘再发现’。”盛焰教授坦言,他突破传统镜艺局限,开创“镜面光雕画”:以“背面作画、正面观赏”为核心,在镜背水银层精准控制雕刻力度,将中国传统线描与现代浮雕技法结合,2008年这一全新艺术形式获国家发明专利。他特别强调创作的严谨性:一幅中型镜画需历经“素描正稿→绘制反稿→雕刻水银→矿物上色→装灯”多环节,耗时2-3个月甚至半年,消耗近200片刀片,且因水银层厚度有限“不可涂改”,创作前必须在脑海中“预演全程”,尽显“匠心”本色。
破界:光影美学与跨学科融合,作品的多维魅力
讲座现场,盛焰教授通过4K视频展示镜画作品的动态演变:背光源映照下,《长城》的山峦随光线明暗渐次“生长”,《老狮王》的鬃毛仿佛拂动,花鸟题材“活色生香”,人物形象“呼之欲出”。这种“虚实相生、横看成岭侧成峰”的视觉效果启恒配资,源于传统“借景”美学与现代光学原理的碰撞——加上数字艺术设计和电脑技术融合,神奇表现静态到动态的镜画艺术。
“镜面光雕画从不是单一艺术,而是光学、材料学、计算机技术与传统绘画的跨界融合。”盛焰教授的观点引发学生共鸣。
数字媒体专业王同学直言:“此前以为艺术与科技是平行世界,今天才发现它们能如此完美结合,为我的创作打开新思路。”
非艺术专业旁听生陈同学提问:“机械设计非艺术生能参与艺术创新?”盛焰教授笑着回应:“精密加工可复刻古纹样,计算机能设计交互程序——传统转化需要的是跨学科‘转译能力’,而非科班局限。”
赋能:从市场价值到国际舞台,非遗的当代生命力
谈及镜画艺术的“破圈”,盛焰教授分享了其市场化与国际化成果:作品多次斩获拍卖佳绩。
——2020年《汗水》北京传世水墨拍卖以42.55万元落槌。
——2023年《老狮王》金秋盛世专场拍卖成交23.6万元。
——2024年《奇峰》《长江名楼》在英国罗素国际拍卖分别以30.1134万元、40.0014万元成交。
同年《长城》更在香港康乾拍卖以89.6万元刷新纪录,印证传统艺术IP的市场潜力。
国内国际认可度同样显著:其作品被中国人民大会堂、国家博物馆、故宫博物院等顶级机构收藏,更进入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、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、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等世界名校。
2024年10月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,镜画作品入展法国卢浮宫,标志这一中国原创艺术形式登上世界艺术最高舞台。
“艺术不该孤芳自赏,要在商业空间设计、文旅项目、数字展览中找到生命力。”盛焰教授补充,全球沉浸式艺术市场年增12%,2024年规模达120亿美元,镜面交互装置占比31%,为镜画艺术提供广阔应用空间。
未来:数字孪生与元宇宙,非遗传承的新范式。
面对“数字时代是否会消解手工灵魂”的疑问,盛焰教授给出“对话而非取代”的答案:“传统刻刀有温度,激光雕刻有精准,二者可互补。”他透露团队正推进两大创新:
——开发镜画艺术数字孪生系统,实现创作全流程追溯与虚拟修复;
——与区块链平台合作推出数字藏品,开创非遗IP数字化运营新路径。在虚拟展厅中,学生已能通过VR设备沉浸式体验镜画创作,突破时空限制。
结语:让传统在当代生长,让未来照见镜中
“真正的创新,是让传统在当代语境中找到新的生长点。”讲座最后,盛焰教授以一句寄语收尾,“镜画是一面‘未完成的镜子’——古人照见过去,我们照见现在,而你们将照见更遥远的未来。”
此次讲座不仅是镜画技艺的传授,更是文化自信的唤醒与思维方式的革新。
从商周铜镜到元宇宙数字藏品,从广州十三行到法国卢浮宫,盛焰教授以镜为媒启恒配资,串联起传统与现代、艺术与科技、国内与国际的脉络,为非遗传承与艺术教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式——唯有扎根传统土壤、拥抱技术变革,才能让古老技艺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持久生命力。
发布于:辽宁省问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